稀土出口暴涨660%!美国不许中国买2国石油,伊朗意外送来神助攻
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最近放风要和中国“谈谈”,话题却远超贸易范畴。一边是中美90天关税休战倒计时,一边是伊朗神助攻打乱华盛顿算盘。这场石油博弈背后,藏着白宫的三重算计,而中国的回应早已写在行动中。
观察者网援引外媒消息称,中国对美国的稀土出口量突然暴增近7倍(660%),这一变化恰好发生在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率团访华之后。
此前美国为了争取稀土供应,不仅主动降低部分对华关税,还频频在国际场合向中国示好。
然而就在美国拿到稀土后,白宫的论调立马出现了变化。
贝森特竟宣称将在中美会谈中加入"禁止购买俄伊石油"的条款,还搬出所谓"二级制裁"威胁中国企业。这种"刚吃饱饭就砸锅"的操作,也再次暴露了美国对华策略的反复无常。
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,中国2025年从伊朗和俄罗斯的石油进口量分别占两国出口总量的35%和28%,这一数据直接戳中了美国的痛点。
美方试图将能源贸易与地缘政治捆绑,本质是想在谈判桌上凭空制造筹码。此前,贝森特刚刚宣布,中美第3轮贸易谈判将于下周一、二在瑞典举行。
但是中俄能源合作就是压舱石,美国凭什么觉得自己一纸禁令就能让中国改弦更张?
这种反复横跳的背后,暴露出美国对华战略的致命矛盾。一方面需要中国在关键物资上的支持,另一方面又企图用施压手段遏制中国发展。
就像此前债务危机时,美国财政部长火速访华求援,转头却加大对华科技封锁。这种"既要又要"的贪婪,连《华尔街日报》都评论称"白宫正在透支信用额度"。
事实上,仔细拆解美方的施压话术,会发现其核心仍是“胡萝卜加大棒”的老套路。
展开全文
一方面,贝森特威胁将中伊俄能源贸易写入协议条款,这种把国内法凌驾于国际规则的操作,连美国智库都承认“缺乏法理基础”。
另一方面,美方同步放风称“不急于达成协议”,这种谈判桌上的心理战,恰暴露出其筹码不足的焦虑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就在贝森特发声次日,伊朗突然来了一招“神助攻”。
参考消息称,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突然明确表态:将就伊核问题与中俄两国举行三方会谈,这直接给美国兜头浇了一盆冷水。
毕竟,在遭遇美以袭击前,伊朗一直就在伊核问题上是三心二意,利用中俄抬高身价,一心想和美国妥协,而现在看来是想要抱住中俄的“大腿”的。
这种“区别对待”让特朗普在社交媒体暴跳如雷,威胁要“再次摧毁伊朗核设施”,却掩盖不住美式长臂管辖的力不从心。
当然了,中国从来都不指望别人,对于美国的反复横跳,中国早有预案。
稀土出口许可设有明确期限,随时可以根据形势调整;与俄罗斯的能源结算已实现本币化,美国制裁根本无从下手;更关键的是,中国手握全球稀土加工技术专利,美国就算囤积原料也绕不开中国产业链。
俄罗斯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专家指出,2025年全球原油贸易中,非美元结算占比已突破22%,中俄伊构建的“去美元化能源走廊”正在削弱美国制裁效力。
而中国海关总署最新采用的“本币互换+人民币计价”石油交易模式,让美国财政部制裁大棒屡屡挥空。
正如专家所言:“当买方市场遇上多极化供应链,所谓制裁威胁就成了纸老虎。”
我商务部发言人曾明确指出:"中美经贸合作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,附加政治条件的交易从来不会成功。"
这句话既是对美国的提醒,也是对世界的宣告——当西方还在玩"胡萝卜加大棒"的老把戏时,中国早已准备好"以彼之道还施彼身"的反制工具箱。
未来局势的走向已现端倪。中国稀土出口的有限恢复,更像是给躁动的美国吃下一颗定心丸,而非战略妥协。
值得注意的是,贝森特提及的“中国经济转型”话术,本质仍是美式“教师爷”心态作祟——他们似乎忘了,中国新能源汽车2025年全球市场份额已达42%,光伏组件出口增长23%,这种产业升级的主动权从来不在谈判桌上。
在这场石油暗战中,真正的胜负手或许早已注定。当美国还在用20世纪的制裁思维围堵对手时,中国与伙伴国正在用能源多元化和本币结算构建新规则。
伊朗选择中俄而非华盛顿作为核问题对话方,俄罗斯顶着200%关税威胁仍向中国稳定供油,这些现实都在诉说一个真相:全球南方国家正在抱团,而美国财政部的威胁,终将沦为单边主义时代的最后回声。
历史总是惊人相似。
2018年贸易战时,美国也曾用大豆作为筹码,结果中国转向巴西进口后,美国农场主损失惨重。
如今稀土博弈再现同样剧本:美国以为拿到货源就能高枕无忧,却忘了中国既是供应商也是规则制定者。不看全局最终只会陷入被动。毕竟,当美国忙着在谈判桌上堆砌条件时,中国手中的王牌从来不止稀土这一张。
评论